为促进咸宁市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服务企业复工达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壮大发展新动能,2020年9月18日,《咸宁市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工作方案》正式出炉。《方案》明确,构建“1+2+N”的创新体系(“1”,即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试点城市;“2”,即医药健康和智能机电两个产业;“N”,即若干创新平台及服务行动),助推咸宁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形成科创服务全局的新路径,打造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咸宁样板。
《方案》指出,要围绕医药健康、智能机电重点产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把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引向基层一线,推动“人才链”匹配“产业链”,开展“双引工程”(将创新引向企业,将服务引向基层),构建“1+2+N”的创新体系。
根据《方案》,咸宁市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主要有七大重点任务: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招才引智行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打造大健康产业创新品牌、打造智能机电产业创新品牌、建立创新要素汇聚机制。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方案》提出,引导并组织企业、科创大V等使用“科创中国”融通平台、“科创湖北”数据网络平台。建设“科创中国”咸宁板块,展示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方面科研成果的“项目库”,为创业创新创造提供共享资源的“开源库”,把科技经济供需各方汇聚到平台上来,促进供需双方直接对接。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方案》明确,围绕智能机电、大健康等领域人才及技术需求,开展线上人才推介及项目路演活动,推动人才引进、项目对接和技术转移转化。在县(市、区)举办技术需求对接活动,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台”,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乘法效应”。
◎实施招才引智行动
《方案》提出,聚焦咸宁市医药健康领域发展难题,集中邀请一批知名院士专家来咸实地指导,针对具体问题开展精准对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借力中国药学会、中国化学会等国家级学会及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机电工程学会等省级学会,打造“高层学会+咸宁科研平台”合作创新模式,建立(咸宁)协同创新中心,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大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不断提升工作站创新能力。
◎开展科技志愿服务
《方案》要求,依托高层次科技服务团,组建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围绕“科创咸宁”发展定位、发展战略等开展决策咨询,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依托“药创中国”科技服务团,邀请中药材种植及中药饮片、桂花药用产品技术等领域专家,面向咸宁市企业、高校技术人才开展培训。
◎打造大健康产业创新品牌
《方案》提出,建好梓山湖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聚焦生物医药、智慧医疗、高端智能设备等细分行业的创新孵化、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形成区域大健康服务产业核心特色。打造特色中医药文化品牌,发展中药种植、加工、生产等,建好中医药全产业链,初步建成中医药强市。
并以医药器械、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鼓励企业创建“名、特、优、新”品牌,在项目建设、产品研发、产品认证、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
◎打造智能机电产业创新品牌
《方案》要求,发展咸宁市智能机电产业联盟,积极吸收产业集群内龙头骨干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加入;加快实施咸宁智能机电产业集群国家级创新型试点行动方案,支持本地企业上市(含新三板挂牌);用好工业企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资金,向机电制造企业倾斜,支持重点企业投资与技术改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建立创新要素汇聚机制
《方案》提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实施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6.5%。实施“万企上云”工程,新增上云企业不少于200家。支持企业建设各类技术研发机构,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25%。
加快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咸宁市力争开通5G基站1300座,市中心城区、赤壁市城区5G网络基本实现连续覆盖,开展5G场景示范应用,强化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网络基础。
同时,设立“科创中国”招才引智专项资金,加大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对成功引进高端人才并实际开展项目合作、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专项补助。
此外,《方案》还明确具体实施时间,将细分为动员部署、试点推进、阶段性总结、试点深化和全面总结五个阶段进行。力争到2022年,总结典型案例,交流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长江经济带小编整理,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链接或以其他形式的复制发表、使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否则与本网无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