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示范引领山区、带动林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以延长产业链,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1年3月31日,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坝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遵义市将重点围绕抓坝长责任落实、坝区产业上规模、经营主体、农业技术、基础设施五大方面,推动坝区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2020年,遵义市紧紧扭住241个坝区主阵地,全面落实“坝长制”,紧抓“坝长”这个“关键少数”,大力实施农业“321工程”优良组合模式,强力推进坝区建设。遵义市241个坝区平均亩产值达11816元,同比增长49.6%;坝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13元,同比增长35.8%,覆盖带动群众63.3万人,增收14.6亿元(其中贫困群众6.7万人)。
据介绍,2021年遵义市将重点创建30个“示范坝区”,努力实现坝区平均亩产值达2万元以上(种植“稻+”的坝区平均亩产值达1.5万元以上)。通过示范坝区带动山区,引领遵义市农业产业再上新高地、新台阶,全力以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其中,在抓坝区产业上规模方面,《通知》指出,各县(市、区)、新蒲新区要围绕“示范坝区”创建目标,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粮食安全为重点,宜粮则粮,宜蔬则蔬,重点发展一批规模化的“优质稻+”“粮(经)-经”“立体种养”农业。树立“抓单品、上规模,占市场、创品牌”理念,完善示范坝区创建方案,明确主导产业,优化农业“321工程”优良组合模式,精准把握作物茬口衔接,做到“单季单品”种植规模达100%。提高坝区土地产出率,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现代化配套的示范坝区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
在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方面,各县(市、区)、新蒲新区要按照“一个坝区、一个产业、一个主体”的思路,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出台系列扶持政策,着力引进和培育大龙头、大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培育职业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科学组织、分工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模式,实现坝区订单签订达100%,经营主体覆盖率达100%。
在夯实现代农业科技方面,《通知》指出,科技是引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各县(市、区)、新蒲新区对“示范坝区”要采取技术包保责任制,明确专业技术人员,围绕示范坝区的产业布局,挂牌帮扶指导。市农业农村局要组织技术人员对“示范坝区”进行重点指导。各地要充分发挥“田专家”“土秀才”和农业经纪人作用,鼓励当地农业能人好手参与坝区产业发展。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搬到坝区来,实行点对点、人对人的现场培训。
在补齐完善配套设施方面,各县(市、区)、新蒲新区要积极争取奖补政策,解决坝区创建的资金瓶颈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补齐坝区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坝区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坝区的宜机化程度。要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及资金,重点向“示范坝区”倾斜,要合理合规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育苗、生产、加工、冷链、储藏等配套设施建设,在遵义市打造一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规模化程度高、科技引领强劲、产值效益较高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坝区。
此外,《通知》还要求,加强政策扶持,实现坝区高质高效。各县(市、区)、新蒲新区要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政策持续向坝区倾斜;市坝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工作职责,重点支持示范坝区创建。通过市县联建,在遵义市创建30个高质高效示范坝区。市级将对创建成功的“示范坝区”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长江经济带小编整理,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链接或以其他形式的复制发表、使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否则与本网无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