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条措施支持!广西自贸区钦州港片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出炉

发布日期:2020-06-24 17:40:23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
0
当前位置: 钦州>> 经济资讯>> 政策资讯

2019年,中国公布新设六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由南宁、钦州港、崇左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119.99平方公里的广西自贸试验区在列。同年8月30日,作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片区中面积最大的片区,钦州港片区正式揭牌。

该片区致力于建设“一港两区”,力争未来三至五年建成为贸易自由、投资便利、产业聚集、金融开放、监管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引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高标准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园区。

高质量推进片区建设日前,《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出炉。明确加快发展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绿色化工、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数据等产业,将钦州港片区建成贸易投资便利自由、营商环境一流、特色产业集聚、交通物流通达、体制功能完善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奋力建成引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试验园区。

功能布局

钦州港片区面积58.19平方公里,涵盖3个区块,其中:钦州保税港区10平方公里(含8.81平方公里的围网区域),中马钦州产业园区16.05平方公里,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32.14平方公里。

钦州港区片区重点发展绿色化工、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数据、港航物流、国际贸易、大宗商品交易、清真食品等产业。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和保税服务。

主要任务和措施

实施方案围绕全力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门户港加快建设向海经济集聚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加快国际陆海贸易集聚方面提出37具体措施。

全力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门户港

强港航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密至新加坡、林查班、釜山、德班等亚洲、非洲国家主要港口的班轮航线,开通至欧美等地区的远洋航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内外贸集装箱同船双向航线,开展内外贸同船运输业务;推进实施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与沿线国家共同畅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加强与中远海运、新加坡港务集团、马士基等的战略合作,提升港口能级,加快建成国际集装箱干线港。202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万标箱,2025年达到800万标箱。

加快建设陆海联运基地。加快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推动海关、港口、铁路的物流作业数据联通,实现“港站一体化”和海铁联运无缝衔接。加密开行海铁联运班列,实现与中欧班列的紧密衔接。引进多式联运知名企业,建设多式联运物流分拨中心,推动干线运输、多式联运、仓储物流等资源集聚。

加快建设北部湾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完善航运服务支持发展政策,引进设立航运、物流区域总部或运营中心。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航运服务中心,构建口岸服务、港口服务、航运服务、航运交易一站式服务体系。推动设立北部湾航运交易有限公司钦州分支机构,开展船舶等航运要素交易。培育发展航运物流信息、船员培训、船舶维修以及金融、法律、财会、中介等航运服务业,建设北部湾高等级航运人才培训基地,培育航运人才派遣机构。推进国际船舶登记改革试点,鼓励国际船公司、外国验船机构进驻开展业务,促进中资船舶落户登记。推动开展无船承运、外资经营国际船舶管理业务,引进培育专业化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建设国际中转集拼货物多功能集拼仓库,推动国际采购、分拨、配送等物流服务集聚。完善保税燃料油仓储设施,设立保税燃料油供应中心。

探索陆海新通道集装箱全生命周期服务新模式。以海铁联运全程数字化便利化一体化再造为核心,实现集装箱“信息全流程共享、物流全过程跟踪、成本全周期管控”。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智慧湾)升级版项目建设和应用,联通重庆、成都等地“单一窗口”,探索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展中国—东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试点。推动在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港口或物流园区设立“中铁箱”还箱点。探索多式联运、国际中转集拼的便利化监管新机制。探索建立以账单、仓单、运单为核心的物流融资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完善通道沿线合作机制。建立服务中西部内陆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无水港体系和物流组织共享机制,推动与西部省份共建“西部港”。推动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钦州港口资源和出海口功能,共建中西部与东盟开放合作示范基地。

加快建设向海经济集聚区

大力发展绿色化工。围绕打造世界级绿色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强石化园区功能布局及产业发展的规划引领,深化与东盟国家及我国西南中南等区域合作,加快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恒逸高端绿色化工化纤一体化基地和桐昆北部湾绿色石化一体化产业基地等龙头项目建设,推动中石油钦州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加快实施,积极引进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及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建设下游高端产业集群,重点构建大型炼化、烯烃及芳烃产业链,延伸发展大宗通用化工品、高端绿色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专用及功能性特种化学品,吸引带动一批石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推动园区向大型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形成全国独有的“油、煤、气、盐”齐头并进的多元化绿色石化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汽车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建设,推进钦州轻型载货汽车项目重组,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及传动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桩等项目,开展与东盟国家在汽车产业的国际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按照《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备案,打造面向东盟的北部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提升壮大临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绿色节能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力发电装备、石油化工装备、海洋防务装备及新兴海洋科技装备等研发制造产业,推动中船集团将周边资源整合到钦州基地,建设船舶配套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南海资源开发综合保障基地。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和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加强与东盟国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合作,加快建成钦州超薄玻璃基板深加工项目,建设北斗及遥感卫星应用创新创业基地,发展液晶显示器、新型元器件、计算机整机及配件、5G基础设备及应用终端、智能机器人等产业。

加快发展面向东盟的生物医药产业。推动设立药品进口口岸和药材进口口岸,建设东南亚国家优质原生中药材进口交易集散中心,发展以东盟国家中草药为原料的医药产业,研发基于东盟国家药用植物、草药资源的现代中药。创新医药医疗国际产业合作,推动东盟国家医疗机构参与建设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与服务中心,推进创新药、化学药、仿制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引导医疗机构与东盟国家依法同步开展重大疾病新药临床试验。推动与东盟国家开展医疗康养合作,探索共享医疗康养新模式。

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

探索建设中马两国跨国自由贸易合作示范区。落实“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规划,建立产业合作项目储备库,加快构建跨境金融、跨境物流、数字经济、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食品加工等国际产业链。推动与马来西亚建立“募资+投融资+孵化+行业咨询”的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高质量、高成长性的科技项目落地发展。

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贸易渠道。建设面向东盟的油品、矿产品、木材、粮食等国际贸易平台和现货交易中心(市场),扩大从东盟国家进口棕榈油、橡胶以及燕窝、果蔬、水海产品等,拓展交易品种。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商业银行设立贸易专用账户,存放大宗商品交易保证金。创新进口矿产品等大宗资源性商品口岸、属地联动监管机制,扩大“保税混矿”商品种类以及适用“先放后检”检验监管方式的大宗资源性商品范围。

完善面向东盟的经贸合作机制。探索与东盟国家在通关环节、认证许可、标准计量等方面的互认制度,引入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大力推进与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探索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与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之间实施主要贸易商品的“两国一检”。引进实力企业,提升中国—东盟中小企业贸易促进平台(CAS-TPP)功能,推进与中国—马来西亚全球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建设重点面向东盟的进出口贸易综合服务平台。研究开展贸易调整援助试点。

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设。争取更多东盟国家港口和国内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港口经营管理机构加入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建立完善合作网络港口运营管理、通关便利化、海洋气象预测、海上应急救援、港航人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合作网络港口城市间航运、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开放与合作。

加快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钦州副中心建设。推进南宁关口局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延伸覆盖钦州港片区,争取北部湾国际海缆登陆站在钦州港片区落地。加快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互联网安全产业基地、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数据中心、中国-东盟(钦州)华为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

加快国际陆海贸易集聚

建设国际贸易产业集聚区。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供应链服务企业和贸易集成商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贸易结算总部。优化整车进口口岸及汽车平行进口口岸功能,加快建成汽车检测实验室,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进出口基地。发挥全国进口酒类综合服务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优势,打造西部地区国际酒类集散基地。提升进境水果、进口肉类指定口岸水平,完善冷库、堆场、冷链,打造国际冷链物流基地。完善粮食、毛燕、活牛等进境(进口)口岸配套,打造全产业链集群式产业发展平台。

培育国际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加快钦州保税港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建设钦州保税港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完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发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业务;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联运”新模式。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期货交易所在钦州港片区设立期货交割仓库,培育发展期货保税交割、仓单质押融资等新业态。引进龙头企业,培育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保税检测和全球维修业务,探索开展国际船舶等保税维修业务,试点开展通信设备等进口再制造。

推动加工贸易升级发展。大力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载体,支持加工贸易由单纯的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制造、自有品牌制造发展,培育综合性产品供应商,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配套能力和盈利水平。实行对钦州保税港区内企业取消工单核销和单耗管理。

全面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便利化措施。推行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等便利化改革经验。在钦州保税港区全面实施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赋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在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对融资租赁大型设备未实际进入钦州保税港区的,探索实行海关异地委托监管。优化进口汽车、进口酒类等特色商品保税展示交易管理模式。创造条件,加快“保税集团”“保税燃料油监管新模式”等一批贸易便利化政策落地。

推进金融及现代服务业开放创新

加快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探索设立民营银行或钦州地方性银行。大力引进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证券公司、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工具。统筹整合市本级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基金,推进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引进证券期货类等金融机构在钦州依法设立分支机构或专业子公司。培育融资租赁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和港澳台机构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融资租赁公司。

推进跨境金融创新发展。简化本外币资金池管理,简化资金支付使用环节的审核要求,促进融资便利化。放宽跨国公司外汇、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的准入条件,探索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一体化集中运营管理模式,推动外汇资金池和人民币资金池之间的互联互通。探索降低跨国企业集团开办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的准入门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试点实施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业务。

加强文化教育科技交流合作。简化文物进出境登记审核和文化艺术品备案程序,优化文物及文化艺术品从境外进入保税港区的监管模式,促进文物及文化艺术品在保税港区存储、展示等。推动外资独资设立文化传播企业、文化经营企业、旅游企业,开展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演艺、旅游IP交易。建设国际化教育培训基地,积极拓展国际化职业教育培训,推动设立外商独资经营性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规划建设中马国际科技园、国际医药创新园、智慧物联产业园、北斗应用产业园、互联网创教空间等科技产业发展社区,推动与东盟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以及科技孵化基地、创客空间、协调创新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参与建立面向东盟的国际科技合作组织。

支持新型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售后服务、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服务业。促进广告、咨询、商务中介、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运用区块链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探索开展各类服务业态创新。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发展以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物流、网络零售、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态及众包、众筹、众创等服务模式。

加快构建对接国际一流标准的规则体系

实施更为开放的行业准入措施。全面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立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

建立健全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机制,实施重大外资项目“直通车”制度,为外商投资提供全周期服务。鼓励企业与周边国家开展多领域农业合作。支持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采矿权等权益为抵押获得贷款。开展跨境项目投资和境内外金融产品联动,帮助“走出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制定“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并实施动态调整,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着力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进一步精简企业办事流程,实现“照后减证”。推动精准识别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实行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动态更新优化新兴行业经营范围准入。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经济自由贸易区小编整理,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链接或以其他形式的复制发表、使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否则与本网无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