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1日,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舟山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未来三年,舟山市将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型基础设施三大重点方向,实施一批新基建项目,推动新基建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域、功能完善、具有鲜明海洋海岛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2022年,全市新基建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建成一批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完成3000个5G基站的建设;打造一批融合应用示范场景,实现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20%以上;布局一批数字化创新平台,打造3个以上数字产业园区,建设5个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引进培育5家以上数字技术标杆企业。
其中,在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计划》提出,谋划打造船联网平台。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数字化技术,以船舶为信息节点,搭建“一网、一中心、若干应用场景”船联网基本框架,引进培育船联网运营企业,支撑渔业、港航物流、海事服务、海上交通、精密智控等应用需要。按照全产业链要求,推进5G物联网、卫星应用等船联网产业集群发展。到2022年,实现5个以上行业接入船联网,发展10家以上技术支撑企业。
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围绕石化、船舶修造、螺杆制造、水产加工、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继续实施百项“智能制造”计划,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深度融合应用。加快“5G+AR+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在船舶检验、绿色修船等领域应用推广。到2022年,培育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10家以上,实现主要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全覆盖。
推进物流设施智能化建设。实施快递分拨枢纽、城乡配送中心、大型仓储基地等智能化改造,推动区域间和行业内物流信息共享。完善智能末端配送设施,发展无接触配送。开展无船承运、无车承运等在线物流平台建设。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计划》提出,推进高端科研平台与大科学装置建设。围绕数字经济、智慧海洋、新材料等领域,重点支持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大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等建设。支持建设智慧海洋实验室和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研究院。支持浙江海洋大学5G海上智能物联网、渔业大数据、智能渔业装备等项目研究应用平台建设。依托浙江大学,谋划推进智慧海洋大科学装置和省实验室建设。到2022年,实现引进和培育5个以上科研创新平台。
打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突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塑机螺杆、船舶与海洋工程等重点产业方向,提升和打造相关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到2022年,开展5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布局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深化海洋科学城建设,提升产业服务能级。谋划布局普陀城西科创走廊、小干岛智慧海洋产业园、甬东科创中心、集聚区应急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加快海洋试验综合保障基地、海洋电子信息测试等平台建设,同步推进项目落地。到2022年,建成高能级产业园区3个以上,实施5个以上产业创新公共平台建设。
推进产业平台数字化改造。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科学城和工业园区、特色小镇、科技创新平台等数字化建设,用数据链拉长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到2022年,开展5个以上产业平台数字化改造。
此外,在要素保障方面,《计划》提出制定高效灵活的财政、金融、人才、用地、用能等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专项债、产业基金等支持,减轻地方资金压力。主动对接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以及商业银行,争取优惠信贷支持。支持培育一批应用示范,开放应用场景,推动跨界融合,以应用换投资、换产业。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经济带自由贸易区小编整理,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链接或以其他形式的复制发表、使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否则与本网无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