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有效促进消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2020年11月25日,平潭综合实验区经济发展局等十二部门印发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
推动线下服务向线上服务拓展,充分释放线上经济潜力
完善“互联网+”医保支付政策。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以平潭协和医院为试点,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和医保接口的改造,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互联网复诊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网络就诊实现医院配药、快跑配送,保障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医疗服务。
丰富线上体育活动。加大引进电竞企业力度,探索举办线上体育赛事,结合5G应用场景,带动5G终端、体育产品销售。
推广互联网教育服务产品。推动实验区高校、中小学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支持学校自主选择社会化、市场化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智能在线教学辅助工具、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分析系统与管理系统等,鼓励在岚企业开发相关线上产品,并协助对接学校需求提供相关资源。
推动开展线上文创产品销售。建设平潭旅游网上旗舰馆,鼓励具备条件的台创园、北港文创村、南岛语族博物馆、海坛古城、文旅公司等载体开发和推介文创产品线上展品展示,加大文创产品大赛获奖作品的成果应用,开发文创产品并投放市场,增加文创产品供给,增加旅游、文创产品线上订购率。
降低个人线上创业就业成本。持续开展“直播创业岛”培训活动,依托区内直播龙头企业为区内各实体商户提供培训服务,注册及引流等服务。鼓励外卖平台持续加大补助力度,适当让利商户,通过给商户发放补贴、发放用户消费红包,降低商户经营成本,带动线上行业发展。鼓励直播企业帮助农户通过直播带货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品销量。
推动物业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物业服务企业依托线上服务APP、小程序,对接各类商业服务(餐饮、洗染、维修、美容美发、医药等行业),实现物业多样化经营;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将服务延伸至业主家门,更多地提供上门服务,将富余的服务能力(保洁、洗衣、水电维修等)向业主提供有偿物业服务。
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开辟服务消费新模式
支持餐饮恢复发展。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及不影响周边居民和单位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有序恢复酒吧、咖啡店、餐饮店有序等经营,鼓励潭人街、龙凤路美食街、海坛古城、台湾夜市、如意步行街、正荣润海步行街等重点商业街、商业综合体放宽夜间特定时段临时外摆限制,延长营业时间,开展多形式促销活动,营造夜间消费氛围。加快“潭人街”“台湾夜市”步行街提升改造,结合步行街改造发展“小店经济”,保护传承、培育提升蕴含岚岛文化、承载城市记忆的“平潭味儿”特色小店。支持举办民间厨艺大赛,搭建民间厨艺大师烹饪技艺推介和展示大舞台,进一步扩大八珍炒糕、天长地久、时来运转等平潭本地特色名小吃知名度。鼓励餐饮企业充分运用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动鱼丸、时来运转、鲍鱼干等平潭本地特色小吃线上销售,打造餐饮零售新模式。处理好“合情、合理、便民、惠民”的关系基础上,做好老城区临时摊点的设置和规范管理。
加大旅游促销推广。持续开展2020平潭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谋划2021年旅游活动,以活动带动旅游和消费人气。利用各大网站、电视、报刊、杂志、短视频平台等媒体建立“平潭蓝”旅游宣传媒体矩阵。利用抖音、驴妈妈、拼多多、梨视频、去哪儿等平台,围绕平潭“蓝眼泪”“滨海风光”等卖点,开展直播和网络话题打造活动。利用各大高铁主干线、支线投放平潭旅游宣传广告。策划形成“滨海风情”“海岛骑行”等岛内精品旅游线路,融入“全福游、有全福”特色旅游线路和特色主题线路。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推动环岛路、北部生态廊道等沿线的乡村旅游发展。持续开展“全闽乐购”促消费活动,发动重点商圈、特色商街、商贸企业、旅游景区、特色酒店民宿,抓住年底“双十二”“双旦”“春节”等消费旺季,开展覆盖全岛的“全闽乐购”线上线下促消费系列活动。强化品牌引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贝雕等特色工艺品、土特产品的品牌推广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增加社区生活服务消费。落实好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政策。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加快社区便民商圈建设,探索推行社区体验式电商、社区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的发展。加大支持太古城、台湾夜市等综合体招商力度,刺激社区消费。
更好运用内外要素和资源,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
加快推进5G网络基站建设。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对具备直供条件的推进转供改直供电,加强转供电环节价格监管等措施,严禁转供电主体在转供电上盈利或借机加重5G网络基站建设的用电负担。2020年底前开通500个以上5G站点。
支持实验区工业消费品发展。鼓励出口一般消费品和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开展消费品研发、生产,采取“同线同标同质”措施,支持采购区内企业产品,助其拓展国内市场。
加大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金融支持和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用好各级纾困专项资金、政策性优惠贷款风险分担资金池,搭建常态化产融合作平台,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外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经济自由贸易区小编整理,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链接或以其他形式的复制发表、使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否则与本网无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