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底,宜昌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紧扣宜昌建设区域性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的目标,不断激发宜昌市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使宜昌市文化和旅游消费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消费供给更加丰富,文化和旅游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态势,4月7日,宜春市发布了《宜昌市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1—2022年)》(下文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宜昌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要超过6%,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速要超过12%,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
关键词:产品供给
《方案》提出,鼓励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促进演艺、娱乐、动漫、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等行业创新发展。引导旅游景区、游船、乡村旅游点等文化和旅游场所开发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鼓励博物馆、非遗基地、产业园区开发文化衍生产品。鼓励举办文旅节庆展会活动,带动文旅产品宣传、展示和销售。
丰富休闲度假产品供给,发展文化休闲、运动休闲、生态休闲、康养度假项目。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民宿品牌化发展,培育美丽休闲乡村。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关键词:休闲街区
《方案》提出,把更多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
加快环南历史文化街区、长江国际文化广场、璟里中心、万豪中心、国际广场、吾悦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动商业区转型升级为文体商旅综合体。深化美食之都建设,培育本土名小吃和餐饮品牌,打造西坝夜市、解放路步行街、中南路市场等夜间美食街区。
关键词:夜间消费
《方案》要求,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各县市区形成至少1个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提升交运长江夜游、屈原故里景区夜游品质。
推动车溪等景区夜游项目开发。支持旅游度假区、城镇街区、文体场馆、乡村旅游点开展夜间特色主题项目。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书店延时开放或优化开放时间。改善夜间公共交通、夜间城市泊车等配套服务。
每年举办200场夜间剧场演出、5场大型夜间演唱会、5个品牌夜间音乐节,建成12个露营地、10个品牌民宿区、3个温泉度假酒店、3个夜间经济示范街市。
关键词:品牌创建
《方案》提出,推动“两坝一峡”旅游区提质转型,启动三峡工程旅游度假区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把三峡工程博物馆建成国家级博物馆,支持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峡大瀑布创建5A级旅游景区,启动昭君文化旅游区、玉泉山——关陵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
提升休闲度假品质,打造宜都青林寺、夷陵三斗坪、兴山南阳、五峰独岭、远安太平顶等特色旅游小镇和度假区,创建3个以上省级旅游度假区。
关键词:四季文旅
《方案》要求,着重发展自驾车旅居车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会奖旅游、运动休闲、康养休闲、网红影视取景地“打卡游”等业态,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开发全天候、四季文旅消费产品。加快卓尔航空城项目建设、建成三峡国际会展中心、三峡国际博览中心,高质量举办100场(次)会展活动,推动会展经济突破性发展。
支持秭归脐橙文旅小镇、三峡茶旅小镇、清江鲟鱼谷等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支持榛子黄粮、环百里荒、玉泉双莲等乡村振兴示范区文旅项目发展。支持发展影视剧拍摄制作、视频音频内容生产、网络视听等影视创意产业。
关键词:消费惠民
《方案》指出,要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单位及其职工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错峰休假。将条件成熟的文化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纳入宜昌市劳模(职工)疗休养基地。支持利用工会会费开展职工市内文化和旅游活动,或购买宜昌三峡旅游景区年卡、文惠卡。
进一步发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推动发展大中专院校研学旅行。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鼓励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实行淡旺季促销价和非周末促销价,落实特殊人群门票减免政策。每年定期举办“文化旅游消费月”活动,开展演艺、电影、阅读等主题消费活动。
关键词:互联互通
同时,推动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完善宜昌三峡旅游景区年卡、文惠卡功能,完善公共交通移动支付体系。完善宜昌三峡旅游直通车专线,开通城市公交旅游专线。
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旅游发展一体化,促进线路互联、游客互荐、市场互享。
关键词:市场监管
《方案》还提出,加强入境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介,用好友好城市资源,组织开展海外促销活动。提升旅游景区、游轮、星级酒店、车站码头、文博场馆等多语种服务水平,培养多语种外语导游,实现城区4A级以上景区、游轮及文博场馆双语服务,提高入境游客消费便利性。对接区域性落地免签政策,探索过境免签便利化服务措施,完善入境旅游中转服务体系。
关键词:政策保障
此外,《方案》明确,由市级文化和旅游、财政部门会商,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体彩公益金支持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产业,鼓励支持体育企业进规入库,按政策给予相应奖励,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土地保障。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国办发〔2020〕36号),落实体育用地供给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探索利用城市边角地、公园绿地、路桥附属用地、闲置厂房、建筑屋顶、地下室等空间资源,建设改造体育场地设施。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完善“10分钟健身圈”。
人才保障。建立体育人才库,按照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体育经营等类别进行管理。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将体育产业急需人才纳入政府人才引进计划。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体育企业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建立健全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制度,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完善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注重引进财税、金融、科技及体育研发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相关政策给予表彰和奖励。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经济自由贸易区小编整理,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链接或以其他形式的复制发表、使用,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否则与本网无直接责任。